↑ 点击上方“现代教育报”即可关注我们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最近,随着暑假的即将到来,不少贩卖焦虑的“暑假最可怕”视频系列开始风行各大直播平台。一些所谓“资深老师”在视频中“一本正经”地提醒家长:“幼升小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初二的孩子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”“高中再不好好利用暑假赶超就真的没有机会了”……总之,这些视频,时间范围几乎涵盖了从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,学科范围涉及语文、英语、数学等不一而足。而且,在这些“资深教师”眼里,似乎每个阶段都是“弯道超车”的关键节点,似乎学习的目的就是超越他人。这当然是不科学乃至是错误的学习观和成长观,他们这样说显然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
稍有教育常识的人不难明白,每个人的发展是多元的,需要各个方面的历练;而且,即便某些阶段学业压力会更大一些,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,也不能一股脑儿将所有的求学阶段都说成关键期和分水岭。更何况,将一个人优秀与否,简单归结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科目知识的多寡,更是一种狭隘认知。
然而问题就在于,对于这种贩卖焦虑的教育营销,不少家长还真的给予了认同,这种认同其实是比“暑假最可怕”系列视频更可怕的客观存在。因为这种认同的背后不仅折射了当下不少父母对教育和孩子的态度,更凸显了净化教育生态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重道远。
其实,这种贩卖焦虑的现象并非是新事物,几年前的教培行业就曾经流行过,只不过如今穿了一件直播的“马甲”,换汤不换药而已。对此,相关监管部门态度一直是十分明确的,对蹭炒教育热点、编造虚假信息、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“露头就打、重拳出击”。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也发布通知,针对“双减”要求各地保持工作力度不减、韧劲不松,还提出“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,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”。但现在看来,这种制造“教育焦虑”的乱象非但没有绝迹,反而变得更加隐秘。因此,还需要政府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,不仅要对违规卖课和隐形变异的校外培训行为严厉打击,更要对这种贩卖焦虑的乱象进行治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后者比前者更可怕,影响也更深远、更持久,更不易消除。
但思想认识问题并不是仅靠政策高压就能轻易解决的,关键还是要靠引导,要引导家长学习科学教育理念,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,要多发现自己孩子的天性和优长;要引导家长理性看待,慎重选择校外培训;要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暑期学习生活,营造假期良好氛围。同时,政府部门与学校也要通过改革,用多把尺子去评价学生,助力家长转变成才认知,从根本上祛除贩卖焦虑的土壤,不仅还学生一个清清爽爽、快乐惬意的暑假,更还给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。
文字:张晓震
编辑:姜思瑶
编审:郝彬
终审:王宇 苏金柱
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