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 > 正文

即时:作家厚圃谈《拖神》创作:潮汕文化应像韩江一样流向大海

2023-02-19 18:01:34来源:南方plus客户端

日前,汕头市澄海盐灶“拖神”等传统民俗一时大火。不少网友感叹,“当全国人民都在上班的时候,只有潮汕群众还在过年”。

潮汕籍作家厚圃近期正好出版一部长篇小说,名字就叫《拖神》。小说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主要背景,跨度六十多年,着力描写以主人公陈鹤寿为代表的潮汕商人、商帮的命运与传奇。


(资料图片)

2月18日,厚圃告诉南方日报、南方 + 记者,潮汕文化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,《拖神》是他献给故乡最好的礼物。

民俗背后承载着潮汕文化精髓

南方日报、南方 + :今年潮汕英歌舞“出圈”,还有各种传统民俗吸引了各界的目光。能否谈一谈《拖神》这部小说中承载的潮汕传统文化精髓和意义?

厚圃: 大疫三年,民众找到了释放苦闷、沉痛、沮丧的各种方式,比如旅游行业、娱乐行业、餐饮行业等都出现了报复性的消费反弹,尤其是全国多地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和各种民俗活动的举行,既是民间的“驱邪”活动,希望从此远离疫情,祈求生活平顺,同时也是复兴传统文化的意愿与日俱增的表现。中国传统文化浸润更深的潮汕平原更是如此,各种民俗活动以更隆重、更饱满、更绚丽的形式绽放,往高处讲,是人们提振士气、乐观面对未来的最好方式。

《拖神》里我早就写到了潮汕的英歌舞,也写到潮汕人因为多神崇拜而产生的种种游神方式,而“拖神”只是其中的一种,当然也是最为特别的一种。书里融入了家乡的各种民俗文化,各种传奇故事,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“百科全书式”的写作。而潮汕的很多民俗和乡土文化以及仪式,正是潮汕人精神的核心体现。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,我们早就走过了人类的蒙昧时期,理性主义从启蒙到现在已经成为中西方共同的主义,但是科学和理性仍然解释不了这个世界最高级的东西,那是精神层面的东西,也许是虚幻的,无序的,混沌的,甚至有些荒诞,但却折射出我们人类仍然还在祛魅中前行,这条路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伸和进步之路,值得我们敬畏、珍惜、深思。就说“拖神”这个独特的仪式,我也是希望它能够延续下去,如它在我书里所蕴含的那样,人类能以超越鬼神的精神超越自我,召唤蓬勃的生命力,从而寻找到生命中更高的境界和价值。

故土是永远的精神家园

南方日报、南方 + :这部小说是以故乡樟林作为原型的,您曾在公开报道提过,“作为一名作家,我以为馈赠给家乡最好的礼物就是为她写一部作品”。作为一名游子,能否谈一下对故乡的情感呢?

厚圃: “故乡”这个词本来就是有多层指向的,既有地理学、生命学意义上的具体指归,又包含着历史、精神、艺术等精神指涉和情感认同,它涵括了多重意义,超越了时间、空间界定,是一个能引发共情和诗意想象的词语。

故乡对每一个人的生命而言,都具有多重的象征性,对我来说,它既是养育我的生命场所,也是精神的故园。潮汕的先辈们背井离乡去过番,走得愈远,对故乡的思念愈深。

我长居深圳,又喜欢游历四方。对于游子来说,思乡之情,永远是一件无法甩掉、只能携带终生的行李。在《拖神》中,对于乡愁我也频频提及,比如主人公陈鹤寿教乡人过番前,要带上一瓶故乡的“井仔泉”水,还要到水流神庙里求一只平安符;比如那场差点将整个村庄卷回到旧时光的“思乡症”,其实这些叙述,都有我个人情感的真实触发。

潮汕的文化是如此独特——独特的人文地理,独特的性格语言,独特的生活习俗……这种文化的独特性,如果你一辈子只生活在本地可能会形成一种惯性,但是一旦你离开,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回望,你反而会发现能更敏锐、更立体,也能更加全方位地感受它的质感和温度。

南方日报、南方 + :那是否可以理解为,您写《拖神》这本书也是一种对故土的思念?

厚圃: 有人说,任何东西只有在其永恒面貌、也即艺术面貌下才能被真正领略和保存。写《拖神》大概也是我想保留我记忆和精神上的故乡,希望能让它得以永恒吧。

我还记得小时候陪祖母去樟林戏棚看老戏,也就是看潮剧,它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一种启蒙。很感谢潮汕平原特殊的地域和文化给我的滋养。如果没有这块神奇的土地,我想我不可能建构起我的小说世界。同时我也很感谢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深圳,它所带给我的开放与包容,让我能够更透彻地观察和理解我的故乡。也正是从这个切入点出发,我得以窥探我们整个中华民族,也因此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华夏大地生生不息的原动力,这也是人类繁衍至今的生命动能。

记得在早些时候,我也曾自由行走在欧洲美洲以及咱们的一些邻国,不同程度地接触当地的人情、风物。其实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,也无论是潮汕平原还是中国的其他地方,有些东西是共通的,在这个语义之下,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只局限于某个地域,潮汕故事只不过是一只“眼”,通过它,读者可以反观自身,也可以对生命和世界拥有更深刻的认知,从而勇敢地面对生活。

潮商的图腾必定是一艘“红头船”

南方日报、南方 + :您的小说着力描写主人公陈鹤寿为代表的潮汕商人、商帮的命运与传奇,能否为读者提炼一下潮汕商人、商帮的精神呢?

厚圃: 潮汕人早期大多从中原从福建迁徙而来,可以说那是一次文化的大融合,到了明代,先民又从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要门户樟林港出发,乘坐“红头船”,源源不断地下南洋,促进与海外的贸易往来,这更是一次世界性的文化大融合。

潮汕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大家庭中多种地域优秀文化的集结,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又带着历史和海外文化双重的烙印。从某种角度讲,潮汕人“下南洋”,标志着潮汕文化直接与世界文明“对话”。

潮汕商人和商帮,不仅给南洋港澳带去潮汕的特产、工艺、理念,更带去了潮汕人奋斗开拓的精神,而从外域带来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观念、专长,还有乡亲成功的励志故事。

例如潮汕最大的建筑群陈慈黉故居,建筑风格中西合璧,彰显了潮汕商人博采众家之长的人生智慧,以及有容乃大的宽阔胸襟。

在我看来,潮汕商人、商帮的图腾,必定是一艘乘风破浪的“红头船”。潮汕商人和商帮的精神,最核心的便是团结、拼搏、坚韧、感恩。

记得多年前,我曾在一篇叫《韩江入海流》的文章中谈到了潮汕文化,“最美的潮汕文化应该像韩江水,流向大海,与其它地方的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,兼收并蓄,滋养我们的梦想和追求。”这句话也可以视作我对于当代潮商的真诚期许。

【记者】沈丛升

【实习生】蔡晓恩 黄伊彤
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【作者】 沈丛升

南方探针

标签: 潮汕商人 南方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