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陌十八
分享读书,成长,思维,创业干货
(相关资料图)
这是我读完的第28本书
又是一本宝藏之书
如果你是一位内容创作者
如果你正在线上创业
这本书你值得看
看到别人拍视频,你也拍视频;
看到别人写文章,你也写文章;
看到别人追热点写爆款,你也火急燎燎;
有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?
为什么做这件事?
如何规划自己呢?
《创作者》的作者张宁,在内容行业有超过10年实战经验,2011年入驻知乎,2017年入职知乎,成为知乎的战略运营负责人。
他从一个完完全全的内容创作者,到站在知乎等全域内容行业的顶端,俯视整个行业发展,及千千万万个内容创作者前赴后继的涌现,写下这本属于内容创作者的宝藏之书。
知乎创始人周源评价说,当下很多书的定位反倒体现了对内容创作的误解:一类误解是把内容当作一种攫取流量的手段,其产物是以提高点击率、曝光率为目标的技巧归纳;
另一类是把创作局限为少数人的天赋或才华,这往往把创作的成功归因于所谓颜值和人设。
张宁这本书的出现,是对内容创作的系统梳理,他真实地讲清楚了创作者从入门到进阶,再到持续成功的底层逻辑。
1
个人垄断
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就是人设。
书中这样描述个人垄断的定义:
你要成为某项技能或某一主题的最好思考者。个人垄断是你的知识、个性和技能的独特交集,别人无法与之竞争。个人垄断不是找出来的,而是创造出来的。
做线上内容的创作者,很多会走入一个误区,就是我要立个什么样的人设?
于是费尽脑瓜不停寻找,找不到好像都无法开始。
在这个定义里有一个关键词是“创造”,就是说你的人设不是从哪些地方找出来的,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。
找意味着原来已经存在,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。
你的知识、技能有可能会跟别人重复,但由此引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,而且最关键,你的个性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。
这样一结合,就造成了一种个人垄断,也就是说你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。
举几个带货主播的例子。
刘媛媛,董宇辉和赵健。
他们三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,都会带货图书之类。
世上产品千千万,却因你而与众不同。
垄断,则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无可替代的价值。尽管一个人的垄断规模可能有限,但它仍然具有更高的价值:
你和粉丝的关系,内容的持续性和沉淀价值,商业模式的选择,都会更有主动性和独特性。
他们都是活生生,真实世界里的人,他们有自己的思想,有自己的爱好,有自己的情感,有自己的见解。
你喜欢他们的真实,更喜欢他们在直播间传递的真诚。
所谓“最小的市场”,就是一个人可以实现“垄断”的地方。
只有真实,才能独具一格,避开竞争,形成个人垄断。
你看,你一直苦苦寻找的人设,其实就在你之中。
你情不自禁的表达,掩饰不住的真诚,就是你的知识、技能、爱好和个性融合在一起,创造出来的全新自己。
真实,是内容创作的基本原则,也是创造个人垄断的核心策略。
不必包装,也不必刻意寻找,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自己。
2
社交资本
社交资本,用通俗的表达就是,做内容利用长期主义的心态,为自己积累第一桶金。
在书中,社交资本的表达是这样:
社交资本如同一种可储蓄的货币,创作者通过不断创作,为自己积累财富,并在后续的创作中享受到这种财富的复利。
我们经常说的“私域流量”就是一种社交资本价值的体现:创作者可以在自己积累的粉丝群体中获得更有保证的流量和收入。
社交资本是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沉淀,它是资源分配中那只“看不见的手”。
之前我分享过巴菲特的一句话:
人生就像滚雪球,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。
这本书里,作者也提到了这两个点。
滚雪球:创造内容的时间复利。
很湿的雪,让雪球可以不断滚大,就像真实的创作不断吸引粉丝;
很长的坡,让雪球滚更长的时间,就像可持续的创作,能够在长期创作中加固个人垄断的护城河。
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的方向,就能够享受时间累积的复利。
如果说“创造真实”是个人垄断的起点,那么“滚雪球”就是后面不断地积累。
在我创作的过程中,很多人问,你写文章,拍视频,有钱赚吗?
对于这个问题,其实上面是最好的逻辑回答。
内容创作也是一种人生方式,既然这样,在你刚开始的时候也看不到多大的收益。
就像雪球,刚开始就是那么一小团,幸运的是,我发现了这个雪球。
如果跟我当下的实体生意来比的话,那我现在做的事情是远远看不到世俗意义的价值。
我每天花在读书写作思考上面的时间,已经超过了实体生意应该付出的时间。
但是社交资本就像货币资本一样,你开始存下的1000块钱在一年两年,几乎看不到什么增长的变化。
可是我们把时间线拉长,10年20年呢?
社交资本讲究的是在个人垄断的基础上进行长期主义,这就让你理解了,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线上源源不断的创作内容。
因此,你的个人垄断最好是感兴趣的,擅长的,要不然很快面临知识枯竭和坚持不下去的现状。
在线上做内容,是对一个创作者的全面考核,这种考核不仅有诱惑,因为你可能会被所谓的热点爆款流量迷失的找不着方向。
还有对毅力的考核,记得之前一个创作者说,一年365天没节日没休息,每天要输入要输出,这样常年坚持下来,有几个人能做到?所以他们凭什么不赚钱?
更重要的是,粉丝对你的考核。你的内容对粉丝而言,要么省时间,要么杀时间。
省时间就是提供干货价值;
杀时间就是提供情绪价值。
在滚雪球的过程中,你不断收到反馈,积累经验,微调整自己,社交资本的结果也是让你收获一个自己人生中更好的自己。
同时,因为这份美好,会吸引一批看见你好,欣赏你好的粉丝。
社交资本的原始定义就是关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真实永远是关系最好的基础。
在任何“资本”面前,你都应该尽量保持真实,不为了数字而数字。
创作不应该为短暂的流量所左右。你应该坚持自我,而不是在层出不穷的流量热点面前失去自我。
3
混剪
混剪,顾名思义,其实就是整合。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让你看得更远,飞得更高。
对于混剪的理解,书中这样来阐述:
对已经形成个人垄断,并积累了一些社交资本的创作者而言,混剪是一种思考内容创作的基本方法。它并不是简单的搬运和缝合,而是恰好击中了不同文化的交汇点。它是创作的利器,是你走向进阶必须掌握的创作方法。
举一些例子吧!
比如说过年的时候,我写了一篇关于张柏芝“没关系,我从头来过”的文章。
那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就是我看了张柏芝的视频,因为同样是人到中年,对生活的经历是可以感同身受的。
所以在她这句话的基础上,我拓展了案例和自己的思维见解。
还有写王嘉宁的那篇文章。
这篇文章的素材大多来源于2019年的主持人大赛,因为当时这个主持人大赛我是看了好几遍。
这在当年被称之为神仙打架的节目,不仅金句频出,每个人,对于每一个事件的思维评论,都让人大开眼界。
又加上王嘉宁登上2023的春晚主持人,我觉得需要把这些整合出来,写一篇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。
其实网上有很多写王嘉宁的,但是大家的侧重点不一样,展示出来的思想见地也会不同。
包括最近的董洁和潘粤明,因为孩子世纪大和解,有不少创作者写他们婚姻能不能复合的问题。
但是同样作为孩子的妈妈,我对孩子的心情特别能理解,那我的侧重点主要就是想回归到孩子和婚姻里面的不易。
对于线上创作者,平台肯定是要打击那种完全的搬运抄袭,比如前期出现的很多关于影视综艺里面的。
你想,尽管你是把亮点截出来,但那也是人家原来作者的作品。
咱们前面说了,如果你想形成个人垄断,那么还有一个,你的个性,你的思想,你对这些剧情的看法。
当你把它注入自己的见解,作品就因为你的灵魂与众不同。
所以混剪的本质是整合更多内容之后,拔高你的思想维度。
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千人有千面,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。
同时也是更好的机会,你的那一面总会吸引跟你臭味相投的人,向你靠扰。
4
内容品牌
什么是个人品牌?你就是一个品牌,你的内容就是你品牌里的产品。
既然是产品,就是一个不断创造,反复打磨的过程。
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这背后,是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经得起寂寞,经得起考验的长途之旅。
你在个人垄断下,长期创造社交资本,你越来越娴熟的创造能力,让你用更睿智的视角实现混剪。
有人因为喜欢你留下来,有人因为讨厌你踩你一脚,还有人是路人甲,与你擦肩而过。
你无法征服整个世界,但是你的内容,走进一小部分人的心里,从此他们不愿离开。
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,你被时代的浪潮翻卷着,时而沉没,时而凸现,可你依然是你。
你坚守着自己的初心,你明白背后跟随你的粉丝,他们渴望从你这里得到什么,你又能给到什么?
你或许不是那颗最耀眼的珍珠,但只要他们喜欢,你就是最好的品牌。
用内容做品牌,你并不孤独,一路前行,有人当你的陪练。
这是有温度的品牌,在网络的世界里,你们咫尺天涯,却又天涯咫尺。
作为一名创作者,你的品牌就握在你的手里,它通过你妙笔生花,绽放出这个宇宙角落里最温暖的一隅。
十几年的实体创业,让我深深感受到,过去的消费,人们偏向于寻找一个知名的品牌,因为那样可以为自己节省时间,避免选择的困难。
可如今,再知名的品牌,对于年轻人来说,不喜欢。
他们只愿意为他的喜欢买单,喜欢就是存在的价值,喜欢就是你内容品牌的动力。
做少数人的喜欢,不做大多数的平庸。
所以尽情的做吧,大胆的做,别让各种羁绊阻止你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标签: